您好!欢迎光临中谦教育医学考试网

首页 > 培训项目 > 中医专长医师 > 备考指导 >

中医专长考点关于内生“五邪”的含义介绍
2019-01-03 14:57:36 来源:中谦教育集团 浏览:
分享到: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中医专长的知识点是关于内生“无邪”的含义。所谓内生“五邪”,并非是指致病邪气,而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即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证的病理机转。中谦教育详细介绍如下:
中医专长
1.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也称为“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指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并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发作口眼?斜,或发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并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低烧颧赤等虚热内生之候。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由于血液虚亏,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不能荣络,所产生的虚风内动病理变化。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病理表现。
 
2.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导致生理功能活动衰退,虚寒内生,或阳虚阴盛,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寒从中生,又称为“虚寒内生”或“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内寒自生。《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指出机体阳气不足,产热减少,则温煦失职,阴寒内盛,从而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的机能减退,产生虚寒性的病理反应。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等阳热不足之症,其中以畏寒喜暖为其基本特征。
 
(2)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人体水液代谢活动障碍,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的病理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发水肿等病证。
 
3.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调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因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内生之湿浊不仅是脾阳脾气虚损,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肾的功能失调也有密切的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在肾阳虚损时,亦必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内湿病变,在于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气机的通达,其病理表现常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但仍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故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症状。
 
4.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又称为“内燥”,临床多见干燥不润之病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大肠为燥金之腑而主津,胃为阳明燥土,故胃肠实热结滞,每易灼伤津液,以致胃肠津亏液少而致燥,则可见大便干结之症。肺为燥金之脏,司全身津液的敷布,肺气虚弱或肺本身阴津不足,水精不得宣发敷布,均能化燥。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也易耗伤肺之阴津,从而导致肺热叶焦,形成燥热阴虚之证,临床可见干咳无痰,甚则肺燥络伤,而见痰中带血或咯血之症。
 
5.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指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又称“内火”或“内热”。
 
(1)阳气过盛化火:机体阳盛有余,机能亢奋,转化为火热的病理状态。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中医学称为“壮火”,即“气有余便是火”。此气之有余,即指阳气的亢盛有余而言。
 
(2)邪郁化火:外感六淫,或痰湿、痰血、食积等,阻滞气机,导致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形成实热内结的病理状态。
 
(3)五志过极化火:多指精神情志的刺激,使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失衡,导致气机郁结,久则从阳化热,火热内生的病理状态,又称为“五志之火”。
 
(4)阴虚火旺:此属虚火。为精亏血少,阴液大伤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状态。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之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常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火旺所引起的牙痛、咽痛、骨蒸、颧红等。
 
总之,火热内生中的实火多源于阳气有余,或邪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亦较短,临床多见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口舌糜烂生疮,或舌红目赤,甚则神昏、狂躁、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
 
虚火多源于精亏血少,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其病势一般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多见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关于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点内生“五邪”的含义的全部内容,由中谦教育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Tags: 责任编辑:中谦教育

快速导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微博资讯